九月盛“宴” 面对质疑冯小刚一一解答(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14:18 新民周刊
冯小刚觉得点映第一站广州的批评反而起到了好的效果,这是先抑后扬,来了个铺垫,引起了讨论,观众在低期望值的情况下去看,反而会觉得相当不错。
撰稿/钱亦蕉(记者)
放弃了时装白话,放弃了贺岁强档,动用了1.6亿大资本的冯小刚选择金秋9月推出
他的首部古装大片《夜宴》。在习惯了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和陈凯歌(《无极》(blog))带来的中国式大片之后,人们开始更关心故事本身而非视听极限,最让人不安的是由于前期的过度宣传,媒体观众已惯用挑剔和质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用山珍海味堆积出来的盛宴。
在经历了前一阵点映的褒贬争论之后,《夜宴》在上海的首映式,不可避免地成为导演答疑专场,虽然冯小刚对于某些质疑性的问题已经很不耐烦。面对质疑,小刚导演兵来将挡,说自己反正是在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导演,不会因此停止创作步伐。
冯式幽默基本不见,为什么观众还会笑?
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小刚系列贺岁片不同,《夜宴》以五代十国为背景,拍的也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所以那些浅显白话却一针见血的冯式幽默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虽然不少冯式作品追随者觉得冯导舍弃自己所长有点可惜,但冯小刚自己却觉得“变脸”或者说“转型”完全值得,“喜剧是我的一个表情,《夜宴》是我的另一个表情,如果一直都是同一种表情,大家都会审美疲劳,观众会慢慢适应我的‘变脸’”。
冯导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比较起来外国人更喜欢看喜剧,但是喜剧是有一些地域性的,汉语对白里的幽默经过翻译可能老外不一定能体会得到。”其实,冯导以前的片子不易翻译和被老外接受,这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所以,当冯导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进入中国一流导演行列并走向世界时,他选择了已经证实能被西方观众接受的带点功夫的历史片,而且更把西方经典《哈姆雷特》搬过来作为内核,试问你们这些洋人还能说看不懂吗?
这次,老外们确实能看懂了,坐在我身边看首映场的外国记者,对影片整体评价不低,只是觉得一些人物对几句话就能简单交代的事情解释得太多了,好像生怕别人听不懂一样。至于为什么身边的中国观众会出现哄笑,他们就不太明白了。以往看冯小刚的片子笑是正常的,就怕观众笑得不够多,可这次,媒体把对于悲剧的笑称为了“笑场”,也不由得小刚不较真起来。
有媒体把“笑场”归结在台词设计上,细数“我泱泱大国,应以诚信为本”、“你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半夜还蹬被子”等几处“可笑”对白。冯小刚却认为,这是“心理暗示”,因为这些媒体把这些台词都公开列在报纸上,告诉观众哪句该“笑场”,于是观众看到那里,自然就笑了。他还说:“其实编剧(盛和煜(blog))对台词是精心考虑过的,你们想想皇上在后宫会说怎样的话?对着妻子他说的就是家常话。对比反差大的对话特别好,这是阴险毒辣的厉帝的另外一面,他是一个懂女人的男人,他和婉后相处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蹬被子’等等表现了他们的婚后生活。这样就为厉帝最后为了爱而选择死做了铺垫。”
笔者以为,“笑场”与葛优的表演不无关系。葛优以冷幽默著称,他与小刚的组合更成了冯式幽默的招牌,也让他的表演和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有些“定型”。所以,当他这次还是面无表情地出演厉帝时,即使悲剧也出现了喜剧效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笑场”往往出现在厉帝的对白中。其实是冯小刚“变脸”了,而葛优却没有及时“变脸”。不过小刚仍固执地强调“我们用葛优是正确的”。
《哈姆雷特》焦点在王子,《夜宴》的重头戏却在皇后
《夜宴》号称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冯小刚也说自己要做西方“drama”那样的片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显然重点在王子身上,而在《夜宴》,王子复仇的线索有所削弱,表达皇后与厉帝争权、与青女夺爱的戏成了主线,这是一个关于女人和爱的故事,婉后成了焦点人物。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给了婉后,正当踏上权力顶峰的时候,一柄暗剑刺穿她的胸膛,而是谁杀了婉后成了全剧最大的悬念。老外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改变,而中国观众则质疑是否因为章子怡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让她成为中心。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14:18 新民周刊
冯小刚觉得点映第一站广州的批评反而起到了好的效果,这是先抑后扬,来了个铺垫,引起了讨论,观众在低期望值的情况下去看,反而会觉得相当不错。
撰稿/钱亦蕉(记者)
放弃了时装白话,放弃了贺岁强档,动用了1.6亿大资本的冯小刚选择金秋9月推出
他的首部古装大片《夜宴》。在习惯了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和陈凯歌(《无极》(blog))带来的中国式大片之后,人们开始更关心故事本身而非视听极限,最让人不安的是由于前期的过度宣传,媒体观众已惯用挑剔和质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用山珍海味堆积出来的盛宴。
在经历了前一阵点映的褒贬争论之后,《夜宴》在上海的首映式,不可避免地成为导演答疑专场,虽然冯小刚对于某些质疑性的问题已经很不耐烦。面对质疑,小刚导演兵来将挡,说自己反正是在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导演,不会因此停止创作步伐。
冯式幽默基本不见,为什么观众还会笑?
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小刚系列贺岁片不同,《夜宴》以五代十国为背景,拍的也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所以那些浅显白话却一针见血的冯式幽默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虽然不少冯式作品追随者觉得冯导舍弃自己所长有点可惜,但冯小刚自己却觉得“变脸”或者说“转型”完全值得,“喜剧是我的一个表情,《夜宴》是我的另一个表情,如果一直都是同一种表情,大家都会审美疲劳,观众会慢慢适应我的‘变脸’”。
冯导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比较起来外国人更喜欢看喜剧,但是喜剧是有一些地域性的,汉语对白里的幽默经过翻译可能老外不一定能体会得到。”其实,冯导以前的片子不易翻译和被老外接受,这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所以,当冯导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进入中国一流导演行列并走向世界时,他选择了已经证实能被西方观众接受的带点功夫的历史片,而且更把西方经典《哈姆雷特》搬过来作为内核,试问你们这些洋人还能说看不懂吗?
这次,老外们确实能看懂了,坐在我身边看首映场的外国记者,对影片整体评价不低,只是觉得一些人物对几句话就能简单交代的事情解释得太多了,好像生怕别人听不懂一样。至于为什么身边的中国观众会出现哄笑,他们就不太明白了。以往看冯小刚的片子笑是正常的,就怕观众笑得不够多,可这次,媒体把对于悲剧的笑称为了“笑场”,也不由得小刚不较真起来。
有媒体把“笑场”归结在台词设计上,细数“我泱泱大国,应以诚信为本”、“你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半夜还蹬被子”等几处“可笑”对白。冯小刚却认为,这是“心理暗示”,因为这些媒体把这些台词都公开列在报纸上,告诉观众哪句该“笑场”,于是观众看到那里,自然就笑了。他还说:“其实编剧(盛和煜(blog))对台词是精心考虑过的,你们想想皇上在后宫会说怎样的话?对着妻子他说的就是家常话。对比反差大的对话特别好,这是阴险毒辣的厉帝的另外一面,他是一个懂女人的男人,他和婉后相处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蹬被子’等等表现了他们的婚后生活。这样就为厉帝最后为了爱而选择死做了铺垫。”
笔者以为,“笑场”与葛优的表演不无关系。葛优以冷幽默著称,他与小刚的组合更成了冯式幽默的招牌,也让他的表演和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有些“定型”。所以,当他这次还是面无表情地出演厉帝时,即使悲剧也出现了喜剧效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笑场”往往出现在厉帝的对白中。其实是冯小刚“变脸”了,而葛优却没有及时“变脸”。不过小刚仍固执地强调“我们用葛优是正确的”。
《哈姆雷特》焦点在王子,《夜宴》的重头戏却在皇后
《夜宴》号称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冯小刚也说自己要做西方“drama”那样的片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显然重点在王子身上,而在《夜宴》,王子复仇的线索有所削弱,表达皇后与厉帝争权、与青女夺爱的戏成了主线,这是一个关于女人和爱的故事,婉后成了焦点人物。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给了婉后,正当踏上权力顶峰的时候,一柄暗剑刺穿她的胸膛,而是谁杀了婉后成了全剧最大的悬念。老外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改变,而中国观众则质疑是否因为章子怡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让她成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