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寻真吧 关注:680贴子:7,978
  • 6回复贴,共1

梅花拳文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什么是“文武合一”?
答、梅花拳的《根源经》上说过:“……度化人(收徒弟)总教他礼义当先,七分文教三分拳脚,世世代代文武齐全。”可见自古以来梅花桩拳法是主张“文武合一”的,而且这个观点贯穿到练拳者的各个方面。实际上所谓“文”也就是精神、思想或道理,“武”也就是指“实践”了。对梅花桩练武者来说,“文”就是拳理或者文理(由拳理而升华成的哲理),那么“武”自然就是梅花桩武功了。练梅花拳的人在练拳的同时,必须也要学习拳理和文理,否则就学不好梅花拳的动作和姿势。因为梅花拳武功是内外兼练、精气神一体的。如果没有拳理和文理的指导,练功者就不能正确地练好梅花桩的动作和姿势。所以练习梅花桩拳法,就必须要既学“武”、又学“文”。练武者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拳理和文理的指导,这就是梅花桩的“文武合一”。
梅花桩的“武”,就是架子、成拳、拧拳及百般兵器的练法等,它是梅花桩的物质基础。而梅花桩的“文”,则是它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只有“文武合一”梅花桩才有了灵魂和生命,它才成了活的拳法。如果梅花桩只有“武”而没有“文”的指导,它的武功就是死水一潭,不久还会变质变味而迷失方向。反之如果练功者只去研究它的拳理或文理,那么这些理论和观点就要失去实践的基础,而变成了玄虚和不可理解的空话。所以,只有“文武合一”才是真正的梅花桩,只有真正的梅花桩才是生生无穷的!
2、 什么是生生无穷的精神?
答、《周易·系辞》说:“天之大德曰生”,即上天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生”。“生”可以作生命讲,自然界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有首唐诗说:“历历原上草,一度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然界就是这样生生无穷的。人的个体有生老病死,但自从有人类以来也是繁衍生息、世代相传生生无穷的。把这种自然界的基本精神,拓展到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时,那么生生无穷的精神也就是不断地“生长、发展、进取、开拓……” 等。
  梅花桩生生无穷的精神,主要是表现在它的拳法变化上。一个练武者如果不懂得拳法变化,他就不可能彻底领悟梅花桩生生无穷的精神。梅花桩的拳法的变化首先就体现在它的成拳变化中,过去不少同学练的成拳太少,特别是学的成拳变化更少。因此对“人生什么最宝贵?长白山上不老松”这句至理名言不甚了解,更不能领悟梅花桩千变万化的思想和生生无穷的精神。往往在教拳练拳中受某些框框的束缚而墨守成规,缺乏探索、开拓和不断进取、创新的勇气。我们目前教拳方法的改革,主要就是在严格要求架子的基础上,增加成拳变化的训练。
3、 什么是梅花桩的“有”和“无”?
答、《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有”生于“无”的。什么是梅花桩的“有”呢?“梅花桩的基本功架子、成拳的套路及其变化的练法、梅花桩器械的各种练法、练武时打出来的拧拳、技击时摧敌落点瞬间出现的招势……等,这一切有形的拳势和动作统统是“有”。凡属“有”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形有态、看得着摸得到的。因为它们都是运动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所以它们(这些武功)能够改变(自身或其他)物质的状态(人的身体健康、大脑的功能等)。梅花桩的“有”是基本的,它是梅花桩武功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根源。我们世界的本质是“有”,我们把万姿千态的世界称为“万有”,梅花桩的“有”,就是这个“万有”的一部分。因为“万有”是个无穷的**,所以梅花桩的“有”也是无穷无尽的。
什么是梅花桩的“无”呢?梅花桩拳法(包括用法和练法)不拘一格的千变万化就是“无”,韩其昌老师常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拳无艺是真艺。”就是这个“无”,它是梅花桩武功的最高层次。一个人只有把武功练到“无”的境界时,武功才能得心应手成为自己身上的武功,即能达到“艺上身”的程度。此时练功者就能做到出手就是妙招,一动就是拳法,随处可以生“有”,“行动坐卧”都是拳。如上所述“有”是“无”的基础,而“无”又包含着“有”,它是“有”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具体的拳法(“有”),而没有“无”的层次的武功,只是些死板的套路。一个练武者或教武的人,首先就要懂得武功的“有”和“无”!



IP属地:山东1楼2011-10-25 21:05回复

    4、 什么是梅花桩的“真”与“假”?
    答、佛经说:“凡是有相皆属虚妄”,梅花桩架子、成拳、器械、拧拳……等都是有形有相的拳法。根据佛经的说法这些都是“虚妄”的了,怎么理解呢?对于架子、成拳、器械、拧拳等练法,无非都是对武术运动中人体动作、姿势的规定和限制。人们通过这些规定和限制(拳法)是锻炼自己的身体,使其健康、智慧、有技击能力等。所以拳法只是工具而已,而人体的健康、智慧、有技击能力才是目的。梅花拳的经书讲,梅花拳就是借“假”传“真”的。这里说的很明白了,一切有形有相的拳法都是“假”,只有拳法对人体的效果才是“真”。上述口诀:“拳无拳,艺无艺,无拳无艺是真艺。”已经说出了谁是“真”?谁是“假”?对梅花桩拳法来讲:“有”就是“假”,“无”才是“真”。世上无“假”不能成“真”,“假”是“真”的依存条件。但“假”的绝变不成“真”的,“真”的有时候却会变成“假”的。即所谓“以假作真真亦假”,切记!练拳之人如果不知“真”“假”就要到老一场空。
    5、 什么是梅花桩的“虚”与“实”?
    答、很多人把练拳中的“虚晃一招”,或脚尖点地的“虚步”称为“虚”,梅花拳不是这样认为的。首先,梅花拳中就没有“虚晃一招”的练法,如果这样练了也是误人子弟的拳法。例如,我们在技击中所用的“出手引手”,有的人认为是“虚晃一招”,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出手引手,见手使手。见手不使手,必然要失手。”我们出手击敌是为了引动敌人出手招架,敌人若招架我就“见手”了。如果“见手”我必须还手,否则就要失手吃亏。如果我出手击敌时敌人并不出手招架,那么我就应当追上去打。这就叫“手无空去,意无空回”,并没有虚招实招的问题。所谓脚尖点地的“虚步”,也不是拳法中的“虚”与“实”,这只是姿势和动作的一种变化形式。那什么是梅花桩拳法中的“虚”与“实”呢?如上所述,一切属于“有”的拳法,如架子、成拳、器械、拧拳等都是“实”,这都是梅拳弟子们日日苦练的东西。
      至于梅花桩拳法中的“虚”,我们就要举例说明了。
      例如练架子的桩步五势时需要静下来,怎样才能屏除一切杂念而入静呢?韩其昌老师讲过,要“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是练功者的“心态”,或是“思想境界”。这种“心态”或“思想境界”,首先需要理解、领悟,然后再在练功中不断体验才能达到。练功者在这种“心态”或“思想境界”下,肯定就能屏除一切杂念而入静。
      又如梅花桩器械可以练神(即训练大脑),练神时就必须要“凝神忘形”才有效果。“凝神忘形”大脑的一种思维状态,或者说是种“心境”。同样这种思维状态或“心境”,也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模仿、练习才能做到的。练功者在“凝神忘形”的状态下练习器械,其练神(训练大脑,开发智慧)的作用特别明显。
      再如梅花桩武功锻炼要“练时无人似有人”,才能“用时有人似无人”使技击威力特别强大。“练时无人似有人”也是练功者的一种“心态”或“境界”,这种“心态”和“境界”要通过多练成拳和成拳变化来培养。一个人练上十几手、甚至几十手趁拳是不够用的(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连练带看积累到几百手或上千手成拳时,不但拳法变化能够得心应手。而且一动则全身俱动,其身形步法如行云流水一般无拘无束,这种锻炼才真正使身心受益。
    上述“彼不动,己不动;……”、“凝神忘形”、“练时无人似有人”等的练法和原则,这就是梅花桩的“虚”。“虚”是“实”的主宰和指导,它是引导练拳者把武功从“有”练到“无”的指导思想和精神食粮。
    


    IP属地:山东2楼2011-10-25 21:05
    回复
      说实话,看你上次介绍的一些资料,我觉得梅花拳二代祖师邹宏义不象个一般人,说不定生逢乱世就是个枭雄人物。


      IP属地:山东3楼2011-10-25 21:27
      回复
        其实义和拳就是梅花拳,梅拳第五代传人赵三多在发动义和团的扶清灭洋运动时,为了不连累师门,于是就把梅花拳该做义和拳,可惜还是连累了师门了。此后在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下,梅花拳的传承就隐秘了下来,如果双方都是梅拳弟子的话,在相互拜访时还有切口,如:问:“金檩金梁金庙台,红门落锁无人来;你说你是佛家真弟子,为啥不带钥匙来?”答:“莲为钥匙性为簧,无字真经法内藏;真性打开三簧锁,一条明路到家乡”
        还有问:人生什么最宝贵?答:长白山上不老松。这种方式在梅拳弟子中叫做“盘拳问道”,如果来人说对了,就说明他懂得梅花拳基本道理,是梅拳弟子,天下梅花是一家,主人就要热情接待。
        如果主人是位道行高深的前辈,在接待攀谈中,还会了解一下这位门内弟子的武功水平。下边接着又问:“家乡在那里?”如果回答“西域”或“西方”,说明来人学过“文理”,武功还不精深。如果回答是一般世俗说的河南、河北等住的家乡,就说明来人虽已入门,但不论文武都还只是初步。对初入门的弟子,只能进行一般攀谈。如果来人回答时手抚小腹(即脐下丹田部位)说:“这里!”主人当即肃然起敬,知道来人武功高深。随即又关切地问:“怎么回家的呀?”来人必定回答:“走的光明大道!”至此对客人的“盘拳问道”全部结束,双方可以放心进行交流了。
        


        IP属地:山东4楼2011-10-26 06:09
        回复
          其实义和拳就是梅花拳,梅拳第五代传人赵三多在发动义和团的扶清灭洋运动时,为了不连累师门,于是就把梅花拳该做义和拳,可惜还是连累了师门了。此后在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下,梅花拳的传承就隐秘了下来,如果双方都是梅拳弟子的话,在相互拜访时还有切口,如:问:“金檩金梁金庙台,红门落锁无人来;你说你是佛家真弟子,为啥不带钥匙来?”答:“莲为钥匙性为簧,无字真经法内藏;真性打开三簧锁,一条明路到家乡”
          还有问:人生什么最宝贵?答:长白山上不老松。这种方式在梅拳弟子中叫做“盘拳问道”,如果来人说对了,就说明他懂得梅花拳基本道理,是梅拳弟子,天下梅花是一家,主人就要热情接待。
          如果主人是位道行高深的前辈,在接待攀谈中,还会了解一下这位门内弟子的武功水平。下边接着又问:“家乡在那里?”如果回答“西域”或“西方”,说明来人学过“文理”,武功还不精深。如果回答是一般世俗说的河南、河北等住的家乡,就说明来人虽已入门,但不论文武都还只是初步。对初入门的弟子,只能进行一般攀谈。如果来人回答时手抚小腹(即脐下丹田部位)说:“这里!”主人当即肃然起敬,知道来人武功高深。随即又关切地问:“怎么回家的呀?”来人必定回答:“走的光明大道!”至此对客人的“盘拳问道”全部结束,双方可以放心进行交流了。
          


          IP属地:山东5楼2011-10-26 06:09
          回复
            你们同学之间说这些吗?


            IP属地:山东6楼2011-10-26 10:07
            回复
              教这些,但是也都是当做历史来教的,没要求我们说这个,不过现在农村某些地方还是讲究这个规矩,外人来了还是要盘拳问道


              IP属地:山东7楼2011-10-26 1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