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耕文明 劳役 孟姜女 长城 兵马俑
农耕文明的集体思维不仅仅属于农民,使很多早就脱离农业生产的中国人也无法摆脱,因此也就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文化。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十分明白,要让中国人离家远行,是一件最大的事情。早在秦始皇时代,修筑万里长城需要征集大量的劳役,由此产生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和戏剧而流传千古。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作过调查,中国民间在全国范围演出最广泛、最重复的那个傩戏片段是什么呢?还是孟姜女,人们千万遍地重复观看着夫妻相别后妻子千里送寒衣的悲剧,每次都是感同身受,全场流泪。演出的时候,总会增加村子里边的各行各业的农民托孟姜女捎带东西给自己各家儿子的情节,采桑的人家、打鱼的人家、磨磨的人家……每个行当都是从农耕文明里边派生出来的。每当演出到这种场面,真实的农家都会像真的一样回家拿出各种各样东西交给演孟姜女的演员,真真假假地组合成了一个民众仪式,这个仪式的主题是反对壮丁远行服役,构成了几千年来的全民心理。
我到西安看秦代的兵马俑,那些兵马俑在我看来就是无数孟姜女们的丈夫。考古学家告诉我,兵马俑身上总有这种字,刻着的是雕刻者的籍贯,表明,他们也可能是表明他们所涉及的团队的家乡。家乡,既是他们的起点,又是他们的终点,他们的全部目的就是尽早地返乡。我们知道,最终燃起起义之火而终于使秦朝垮台的陈胜、吴广,也就是那些在外服役的那些“兵马俑”,孟姜女的丈夫们。
中国古代有一些被广为传颂的英雄人物,可以暂时的把家庭搁置在一边,比如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但细细品位一下,在这些话里边,家,这个字,仍然是一个最高坐标,这些人只是把这个最高坐标暂时放松,就成了震天撼地的历史人物。甚至,直到现代,人们为了某次战争,也会把“保家”放在“卫国”前面。
这种思维,使中国文化产生了一种浓重的“厚土”意识,一个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文人即使在京城已经住了大半辈子了,他也只说是“客居京城”,心中必然要回归那个他并不熟悉的家乡。浩浩荡荡的客家族群虽然是游走千里,但是他们是带着庞大家族一起在行走的,圆形的大围屋就是证据。
正是这种思维走势,使得任何长时间的跨国的远征的计划绝对不可能在中国实行。
秋雨录:
我一直想告诉世人,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孟姜女的丈夫,又是陈胜、吴广。孟姜女虽然没有哭倒长城,却哭倒了秦朝,从此,中国历史就被这种声音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