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 经历过,才会懂得
——有感于《上课记》 看书,最烦有人炒作。所以,在这之前,我一般是不会浏览太多评论的,以免无端左右自己的想法。
如今的大学,远非八十年代我们憧憬的那样,梦境内般美仑美奂,朝气蓬勃,阳光洒满心间。相比之下,它已尘埃尽染,枯败有余。
实话实说,我不是铁杆的书虫,大学毕业后,虽然也坚持每天看两个小时的书,可并没有大学时代的热忱了。 但早在两个多月前,因为铁葫芦图书出现在我眼前时,却突然萌生了“一定要将阅读进行到底的笃定想法”。这种坚定,并非来自曹寇,路内,王小妮,阿乙等等作家的魅力,也并非源于要捧铁葫芦图书的场。也许,我更多地是抱有一种“洗涤心灵,再触陈痛”的挑战心理。
《上课记》从“我该给他什么才能心安”开始,半个多小时的阅读真的有些无聊,我不得不被动地强迫自己去深入现今大学里各色人群。
王老师的教育方式并非犀利或新奇,让我无比欣羡和佩服的是她那种细致,洞若观火,笑语盈盈的面对每一位新生,有着女老师特有的女性魄力。王老师说,每一个沉默或是开朗的孩子背后都有故事,有着常人走不进的世界,有着丰富纯洁开阔的世界,只看你愿不愿意去了解。
王老师将邓伯超这个人物物贯穿了整本书,看似有意,或是无意吧。而她的教育工作更是教书与育人同步,至少在这些新生走入社会的那一刻不会太迷茫。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书中的丁传亮。这篇可以称为作文的短篇着实赚足了我的眼泪,对卖粮的这对母子,也许是许许多多乡下孩子经历中的一个小插曲。于我,更是心有余悸。如此刻骨铭心的自卑,只有经历过炎热,饥饿,辛酸,歧视的人们才懂得。诸如现如今的孩子,只有在通过文字和画面进行道听途说式的了解后,方才懂得。
当我在喷涌过泪水和心灵彼此共震后,那种锥心刺肉般的痛将我心中曾经对父母的恨,已化成无数个歉疚的“对不起”。
我嗓子堵了——“对不起”,致我的妈妈。因为我对父母当年的不理解,恨了他们好多年,直到现在和母亲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四年,曾是高考后畅想的美好四年。
四年,却是放纵世界里无尽迷茫的最佳注解。
(梦想)在你面前我是君子,在钱面前我是小人,我很想做君子,但是,钱给我戴上了小人的面具。——摘自《上课记》王强作业。
文/郁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