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报道(孙娟、耿焱、刘学明)5月春天本应绿意盎然,但**黄金三支队六中队官兵奋战的祖国北极边陲漠河却依然白雪皑皑。几年来,这个英雄的中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荣誉: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连续3年被**黄金部队树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中队先后有28人立功,2人获得“**黄金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
北极边陲漠河,大兴安岭脚下,盘旋的山路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无数个大冰包,远远看去别有一番景象,作为游人,或许你会赞叹祖国山河的壮美,但对于整装开进野外找矿一线的**黄金三支队六中队官兵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宝之路
一次出队途中,正在车里昏昏欲睡的六中队官兵被一声惊叫唤醒:“看,大冰包!”顿时,所有人都清醒了,只见一个约有300米宽的巨大冰包横在半山腰路间。进山的路只有一条,他们知道冰包意味着什么。没有过多言语,大家纷纷下车,从后面的物资车上取出锹镐开始破冰。由于工具有限,大家都争抢着干,中队长李伟一声令下:“不要抢,干部带头!没工具的上车休息,保存体力!”就这样,刨一段冰换一批人,几个批次过后,他们完成了20多米。李伟说:“驾驶员,开车上来试试,其他人跟我到后面推!”最初,车辆还能缓缓前行,然而刨下来的冰屑无疑给本就光滑的冰路充当了润滑剂,轮胎开始打滑,车辆停滞不前。“怎么办?天寒地冻,如何保持官兵体力?工具短缺,怎样加快破冰速度?路面光滑,怎样保证车辆正常前行?”他们几经商讨后决定:由中队长李伟带领部分党员破冰刨路,指导员刘学明带领剩余的党员、团员推车,群青委员带领剩余人员负责捡树枝。就这样,原本几分钟就能通过的路程,他们花了5个多小时。当车辆安全通过后,冰屑早已将官兵们的裤腿冻硬,他们的眉毛上、胡须上已结满了冰碴,手冻得像松软的面包。
对黄金兵来说,地质找矿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不是手握钢枪,卫国戍边,而是手拿锹镐,寻金觅宝。他们的对手不是弥漫的战火硝烟,而是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遇冰破障,遇水修桥
那年7月,雨水就像闹钟一样每天准时光顾矿区。由于河道狭窄,连续降雨使河水渐渐漫过桥面。起初战士是趟水过桥,随着河水猛涨,每次过桥时,他们先将“爬山虎”(一种装载重物资的特种车辆)开到桥上,再用木板搭建临时通道。但好景不长,随着雨量急增,河面越来越宽,用机器和木板搭桥过河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战士们只好穿越密林,翻山越岭绕行几公里赶往施工点,每次单程就需要近2个小时。由于穿着笨重的水靴,很多官兵脚上磨出了血泡。考虑到天气、路况、效率以及战士的伤病等问题,支部决定:由中队长李伟带领两个班组驻扎在机台,以河岸两边的树木为基柱,用绳索做滑道,运送给养。这一运就是24天。待河水退去后,战士们发现木桥已被冲垮。看着孤零零的桥墩伫立在水中,想到还没完成的施工任务,官兵们急上眉梢。大家用绳子和铁丝把锯好的树段绑在一起,搭建桥面。几天下来,拖拽树木的绳子一次次被拉断,战士们的手茧一层层脱落,但眼见一座长27米、宽3米的木桥架通两岸,官兵们什么苦都忘了。
北极边陲漠河,大兴安岭脚下,盘旋的山路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无数个大冰包,远远看去别有一番景象,作为游人,或许你会赞叹祖国山河的壮美,但对于整装开进野外找矿一线的**黄金三支队六中队官兵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宝之路
一次出队途中,正在车里昏昏欲睡的六中队官兵被一声惊叫唤醒:“看,大冰包!”顿时,所有人都清醒了,只见一个约有300米宽的巨大冰包横在半山腰路间。进山的路只有一条,他们知道冰包意味着什么。没有过多言语,大家纷纷下车,从后面的物资车上取出锹镐开始破冰。由于工具有限,大家都争抢着干,中队长李伟一声令下:“不要抢,干部带头!没工具的上车休息,保存体力!”就这样,刨一段冰换一批人,几个批次过后,他们完成了20多米。李伟说:“驾驶员,开车上来试试,其他人跟我到后面推!”最初,车辆还能缓缓前行,然而刨下来的冰屑无疑给本就光滑的冰路充当了润滑剂,轮胎开始打滑,车辆停滞不前。“怎么办?天寒地冻,如何保持官兵体力?工具短缺,怎样加快破冰速度?路面光滑,怎样保证车辆正常前行?”他们几经商讨后决定:由中队长李伟带领部分党员破冰刨路,指导员刘学明带领剩余的党员、团员推车,群青委员带领剩余人员负责捡树枝。就这样,原本几分钟就能通过的路程,他们花了5个多小时。当车辆安全通过后,冰屑早已将官兵们的裤腿冻硬,他们的眉毛上、胡须上已结满了冰碴,手冻得像松软的面包。
对黄金兵来说,地质找矿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不是手握钢枪,卫国戍边,而是手拿锹镐,寻金觅宝。他们的对手不是弥漫的战火硝烟,而是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遇冰破障,遇水修桥
那年7月,雨水就像闹钟一样每天准时光顾矿区。由于河道狭窄,连续降雨使河水渐渐漫过桥面。起初战士是趟水过桥,随着河水猛涨,每次过桥时,他们先将“爬山虎”(一种装载重物资的特种车辆)开到桥上,再用木板搭建临时通道。但好景不长,随着雨量急增,河面越来越宽,用机器和木板搭桥过河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战士们只好穿越密林,翻山越岭绕行几公里赶往施工点,每次单程就需要近2个小时。由于穿着笨重的水靴,很多官兵脚上磨出了血泡。考虑到天气、路况、效率以及战士的伤病等问题,支部决定:由中队长李伟带领两个班组驻扎在机台,以河岸两边的树木为基柱,用绳索做滑道,运送给养。这一运就是24天。待河水退去后,战士们发现木桥已被冲垮。看着孤零零的桥墩伫立在水中,想到还没完成的施工任务,官兵们急上眉梢。大家用绳子和铁丝把锯好的树段绑在一起,搭建桥面。几天下来,拖拽树木的绳子一次次被拉断,战士们的手茧一层层脱落,但眼见一座长27米、宽3米的木桥架通两岸,官兵们什么苦都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