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当时广西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当地人们对水稻的栽培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精耕细作的方式。再拿苍梧出土的耙田模型来分析。这个模型为长方形,长18厘米,宽15厘米,水田四周筑有田埂,中间纵贯一田埂,将耕田一分为二,一角设有漏水设施,田面有耙齿痕,每块各站一牛,随牛后人俑两手扶耙。水稻田筑埂,不仅仅具有田界的作用,而且具有留水保土的效果。《齐民要术》在"种茱萸"篇中说:"凡于城上种莳者,先宜随长短掘堑,停之经年,然后于堑中种莳,保泽沃壤,与平地无差。不尔者,土坚泽流。"说明在城坡上种植时,要种在堑内。堑就是较深的壕沟,所以等于种在一块有田埂的小田内,故能"保泽沃壤"而不至于水土流失。田角的漏水设施,除了便于灌水和排水外,还能使田里的水保持在一定深度,利于水稻的生长。而犁后加耙更是反映了当时具有平田播种、碎土保墒等一系列生产技术。文献记载岭南人们在当时还创造了水稻晒田技术。《齐民要术·水稻》中这样记载:"稻苗渐长,复需薅,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另外广西人民还懂得了复种技术即一年中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植物。当时水稻种植已经出现了一年两熟或三熟的情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条》述九真之稻时说:"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初学记》卷八《岭南道条》引郭义恭《广志》曰:"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并称之为"三田"。两熟稻和三熟稻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懂得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来种植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