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的被误读了吗?
——透过《蔺相如不曾为相》看历史的真实性
如伟长旺
张港的《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一书出版后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特别是《蔺相如不曾为相》一文先后被大量报刊、杂志、网站转载,引起众多读者的注意。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拟通过延续两千年的蔺相如历史文化遗存,去追溯那远去的历史,以求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目。
张港先生在《蔺相如不曾为相》一文开头就说“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显然,张港先生的意思是说,蔺相如是戏剧化了的人物,而并不是史事中的蔺相如,“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记录蔺相如史事最权威、最完整的当属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可是翻遍书中所有记录也没有任何记录蔺相如为相的片言只语,据此,张港先生便得出结论“历史被误读了”。
其实,现有历史书籍里没有记录并不意味着史实就没有发生,秦焚书坑儒烧掉了多少历史的真实,留下了多少记录的空白?现在没看到记载,不等于原来无记载!要研究发现真实的历史,我们不仅要看史籍记录,更应看重历史文化的遗迹与遗存,新的考古发现比历史书籍的离散记录更真实可靠,作为证据也更有说服力。
令今人不得不信服的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文化遗存和考古发现,那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发现的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亲赐给名臣蔺相如的一件铜戈,这件珍贵的国家一级历史文物现被吉林省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收藏。铜戈援部上扬,中部起脊前锋呈弧尖状,内有刃。铜戈一面有两行铭文,刻划十分清晰。据悉,该铜戈的发现是赵国名臣蔺相如出土文物在国内的首次发现。吉林大学考古所的林云、吴振武先生对铜器铭文进行了研究,铭文为:“艹年丞(蔺)相女(如),邦左囗鹿智冶阳。”两行铭文中间的穿孔下有一“肖”(赵)字。从戈铭上看,“艹年”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据《史记》记载,该年恰值蔺相如参与渑池之会逼迫秦王击缶而被拜为上卿之年,官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既然蔺相如与廉颇同为上卿,在赵国政坛上其资历又不如廉颇,那么为何会位在廉颇之上呢?
铜戈上的铭文字义给出了答案,这里的“丞”字足以说明,蔺相如事实上是当时赵国的丞相。
“艹年丞(蔺)相女(如)”意思就是“赵惠文王二十年丞相蔺相如”,后面的“邦左囗鹿智”,邦指国家。左,本意辅助,古同“佐”。鹿系甲骨文字形,在本字中指“鹿与鹿并足而立、比肩而立”,还比喻政权,爵位,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智”字从知从日,“知”义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指“日子”、“每天”。“知”与“日”联合起来表示“每天都能一语中的”。本义:聪明一世、一生聪慧。除中间一字辨识不清外,这几字的含义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就是“辅佐国家政权智慧无比”的意思。“冶阳”二字,冶是铸造的意思,古今未变,阳是明亮、温暖、明显的、凸出的意思,连起来应该就是“冶铸(这支铜戈)用以表彰奖励发扬光大”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这支铜戈里,充满了关于蔺相如的职务、地位、能力以及褒扬的信息。它是赵惠文王下令铸造并亲赐给蔺相如的至宝,是对蔺相如功勋的肯定和奖赏,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而并非普通兵器。
我们知道,由于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各异,故铜戈上的铭文目前仍有个别字未被准确辨识。同时,那一时期,各国对丞相一职的称谓也并不完全相同,只是秦统一以后才定型。据考证,丞相为官名,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相邦是丞相的助理。司马迁著《史记》时避讳汉高祖之名讳,称“相帮”为“相国”。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此即中国宰相制度正式称谓的开始,秦武王二年离赵惠文王亲赐给蔺相如戈仅30年时间。因此,刻在蔺相如戈上的“丞”字只能是丞相的意思。查历史记录,前281年魏冉任相,两年之后的前279年蔺相如就当了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