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0
-
0
-
0
-
0
-
0
-
0分享贴子
-
0
-
0
-
0
-
0
-
1
-
0
-
1那按照朝廷部门一满一汉的基本配置,还有外地的一些旗人地方官,那些人是从什么渠道入仕的?
-
0
-
0分享贴子
-
3语境化研究和反现代化叙事——本杰明·艾尔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 吕杰 摘要:美国中国学界向来重视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处于转型阶段的清代学术思想史,更是颇受青睐,著作甚丰。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就是专攻这一块的著名学者。他的《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和《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从新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清代思想史不同于传统研究的另一面。他既反对
-
14黑龙江将军衙门设立于康熙二十八年,在防御沙俄,巩固东北边疆的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些成功同黑龙江将军辖区内独特的军事制度是分不开的。清代中期,为保持对清王朝龙兴之地——中国东北的保护,清廷厉行东北封禁政策,这种封禁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东北经济、人口长期落后于关内地区。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为黑龙江地区能保持战斗力奠定了基础。
-
0
-
1虎门之战 清伤亡近2000人 英轻伤5人厦门之战 清伤亡324人 英伤亡17人定海之战 清伤亡约数百人 英伤亡29人浙东反击战 清伤亡约数百人 英伤亡1人镇江之战 清伤亡约500人 英伤亡169人
-
6自西汉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并撰成纪传体通史《史记》,到清代章学诚提出“通史家风”并以此衡评前代史著,古代史家对通史精神的理论阐释一直没有间断。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精神一直为古代史家所尊奉,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弄清通史精神的主旨和要义,对于认识传统史学的本质特别重要。
-
0
-
0靺褐人唐朝时分布于黑龙江一带。源于秦前肃慎。南北朝时称勿吉,有七部;即粟未部,伯咄部,安车骨部,弗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其中,白山部和黑水部最强大。以渔猎为生,住地穴,擅养猪。处于奴隶制阶段,唐玄宗任命伯力刺史唐开元十年(722年)。赐都督李姓。粟未部联合其它民族于698年在松花江畔建立渤海国。使用汉文字,被辽国耶律阿宝机于九二六年攻灭。
-
1杨国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清光绪年间,湖北武昌县樊口地区,“外江内湖”的水系特征,“内乡”与“外乡”的畛域之见,使得当地民众就是否该修建樊口闸坝,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水利冲突。并进而引发了以湖广总督李瀚章和兵部侍郎彭玉麟为代表的反对派和支持派,双方就水利工程涉及的农业、渔业、商业、航运、水利安全等诸多领域展开争论。樊口闸坝事件,体现了晚清地方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国家
-
0不给李鸿章看病是因为他签了割让台湾岛的协议,这我理解,但是为什么给慈禧,给那些个老不死的大臣看病看的那么快乐,,搞不懂,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我宁可给李鸿章看病不给慈禧看病,当然如果你说不看就杀头那是另一码事 (ps:另外,那种情况下,换谁都得签,)
-
0富察氏有孝贤皇后,钮祜禄氏有孝昭仁皇后和孝贞显皇后等六位皇后,佟佳氏有孝康章皇后和孝懿仁皇后,孝慎成皇后,叶赫那拉氏有慈禧太后与隆裕太后,乌拉那拉氏有孝敬宪皇后,为什么两百多年的清朝,瓜尔佳氏出过公主额驸,前朝重臣,亲王福晋,皇帝妃嫔,却没有一个皇后或者皇太后?
-
2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文献整理与保存的学术文章,主要介绍了从秦朝到清朝各个时期文献的整理、保存以及因战乱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损失。以下是对这些核心内容的简要概述: 一、秦朝文献整理与毁灭: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仅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项羽火烧咸阳宫,导致秦宫所藏书籍化为灰烬。 二、西汉文献整理:刘向、刘歆大规模收集、整理古代文献,汉宫中藏书三万余卷。赤眉、绿林起义导致未央宫被焚,藏
-
0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共5个同名词条中华文化,或称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华夏文化、中华古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国学(一般研究中华文化的外国人称为“汉学家”,而中国人研究中华文化多称“国学大师”)1,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1。中华文化包含了民俗、戏曲、棋艺、茶道、中国传统乐器9、文人字画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
-
2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民族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认同: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历史传承,穿着民族服饰可以强化个体和集体的文化认同感。传统传承:民族服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保留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社会交往:民族服饰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展示了个体的身份和地位,也体现
-
5【摘 要】:晚清之前,国人对基督宗教的认识实际上只是天主教。19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天主教”仍然被许多中国人用作基督宗教的总称。新教传教士为与天主教相区别,使用“辨正教”、“更正教”等词汇强调自身正统,两教在概念上展开对“正”的争夺。“天主教”由总称变成基督宗教之一派,以及“新教”译名之流行,是新教传教士提升新教地位的努力与晚清维新思潮相结合的结果,由此产生的“新教胜于旧教”观念,对现代中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