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来辩吧
关注: 18,734 贴子: 1,350

嘿,小样,怎么?不服来辩啊!

  • 目录:
  • 个人贴吧
  • 0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元音老人文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XpuMaryM13nWRBKrcFOow?pwd=1234 提取码:1234
  • 0
    有一天,释迦牟尼在恒河的南岸说法。有一位信徒听说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在那里说法,就从恒河的北岸走了很远的路要到南岸去听法。但是到了恒河之后,他发现无法过去,若要绕路,走到对岸时法会可能已经结束了。该怎么办呢?他问旁边的船夫:“请问这个河深不深,可不可以过去?” 船夫说:“很浅而已,差不多到膝盖。” 那个人听了很开心,说:“那我就可以走过去了!”结果他就从河面走了过去。 在恒河南岸听法的人,看到一个人从河
  • 0
    经核实吧主却吉嘉措久明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不服来辩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言多必失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抑郁不平之气,往往伤人害己。 “戒多言”的本质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
  • 0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0
    一日,有两家寺院同时安排了午宴,欲邀请一位受世人敬重的禅师素斋说禅。两家寺院为此相持不下。禅师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承诺两家寺院,是日将依约分赴两地。到了那天,这位禅师在一个半小时内乘车行走于两个城市间,没有失信,亦没有让信徒失望。第二天,两家寺院的住持到禅师处谢礼道歉。禅师坦然一笑道:“你重要,他也重要,我不重要。”   倘若能以“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观念来待人,不知能免除多少纷争,给人多少希
  • 0
    一日,有两家寺院同时安排了午宴,欲邀请一位受世人敬重的禅师素斋说禅。两家寺院为此相持不下。 禅师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承诺两家寺院,是日将依约分赴两地。到了那天,这位禅师在一个半小时内乘车行走于两个城市间,没有失信,亦没有让信徒失望。第二天,两家寺院的住持到禅师处谢礼道歉。禅师坦然一笑道:“你重要,他也重要,我不重要。”   倘若能以“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观念来待人,不知能免除多少纷争,给人多少希
  • 0
    『风顺之道莫放肆而疏忽之,艰难之途当振作而谨慎之,面顺而失之慎灾必至焉,迎难行而奋取福田由然。』 我们任何一个人,处在一帆风顺、幸福的道路上的时候,千万不要放肆和疏忽,而应该自己非常小心翼翼,谦虚谨慎地生活,因为一个人的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凡是人皆属无常性变化,任何人都是如此,这是不变的定理,因此只有谦虚谨慎才能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不测。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则应该提起精神,振作意志,沉着地去处理问
    欧秋华 8-11
  • 0
    伤害你的,有时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有一个人,在下雨天搭乘公车,车上乘客挤得像沙丁鱼一般。在不耐中,他突然觉得某个人的雨伞尖碰到了他的脚踝。他本想转头对那不知轻重的人还以颜色。但车里实在太挤了,他根本无法转身。当车子摇晃时,那雨伞尖就刺得更重,他心中的怒火逐渐升高,心想等一下非好好训斥对方一阵不可。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大站,下了一些乘客,他终于有了回转余地,愤怒地以皮鞋顶开那刺人的雨伞尖,并转身以最严厉的
  • 0
    一位智者手里举着一块金子,面对下面的听众问:“谁要?”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块金子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金子抹上一些泥巴,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他把金子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金子,金子已变得又脏又臭。“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是的,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块
  • 0
    一位智者手里举着一块金子,面对下面的听众问:“谁要?”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块金子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金子抹上一些泥巴,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他把金子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金子,金子已变得又脏又臭。“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是的,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块
  • 0
    『或于用之所炼,知其诸味而弗畏难,如矿于炉,炼之纯于金,若存荒野,与之岸甲同于深污,平平一石,何途之用,故或设用炼方知惜福得幸。 我们的人必须要在各个善益方面锻炼自己,无论是智慧方面,还是身体方面,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必须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面对艰难困苦,要迎难而进,不能缩手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聪明才智,强健自己的体魄,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就像金矿必须经过在
    欧秋华 6-12
  • 0
    #生活##故事##因果# 《辩意长者子经》里面讲一个故事,一天佛到辩意长者子家里面去应供。有一个乞丐来乞食。但供养还没有开始,因为还没有供养三宝,所以就没有给他。这个乞丐心生恶念:我将来有一天当国王,叫车轮子把这些出家人的头碾断。 后来又有一个乞丐来乞食,恰巧供养三宝完毕,在座的都给了他吃的。他非常欢喜,心想,这些出家人好慈悲啊,看我贫寒可怜给我吃的,主人家能够发心供养其福无量,假如哪一天我能够当皇帝,我也要
  • 1
    #禅理# 佛经里有一则譬喻故事,在印度有两个妇人,同时得到一种名叫「庵摩罗果」的水果。甲妇人一得到庵摩罗果,便连果带子统统吃下肚了。乙妇人却只吃果肉,而把子留下来,继续栽植培养。不久,这个种子又再长出果实,她一样只吃了果肉,留下种子,然后又将种子拿去栽种,如此一年、二年、三年下来,竟使她拥有了一大片的果园,获利无穷。所谓种因结果,种下善的因必定结善的果,因果规律使然。就像故事中的妇人,能留下那么一点种
  • 1
    『善于谅解他人者,说明己品已入德,是非成败必显果,公众明心当自责。』 凡是善于谅解他人过错、是非的人,说明自己的品德已经入格了,即已经进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范畴了,因为,是非是一个理不清、说不透的东西,成与败最后都得暴露出来,无非就是一个时间的关系。而且,是非和成败毕竟都是不实之体,因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对于是非就不应去执着,越执着就越深沉,越执着越陷入是非。由于不执着是非,就恰恰说明自己的道德
  • 1
    印度北方有一个叫做舍卫城的都市,佛陀有一个供大众内观及听闻其说法的中心。有一位年轻人每晚都会来听佛陀说法,如此过了好多年,年轻人却从未将佛陀的教导付诸实行。数年后的某个晚上,年轻人提早到了,发现只有佛陀一个人,便走向佛陀说:“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个疑问!”“哦?在法的道路上是不应该有任何疑问的,让我们来理清它们吧,你的问题是什么呢?”“佛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来您的内观中心。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围,
  • 1
    一日,佛陀问目连尊者说:「如果你的敌人怒目冲冠,来势汹汹,情势已迫在眉梢,你会如何自处?」   尊者回答说:「我有广大神通,即使是高耸的须弥山都能超越,所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需担忧。如果敌人从东方来,我就往西方去;若是从北方来,我便往南方飞。如此一来,敌人怎奈何得了我?」佛陀告诉尊者:「不论是罪或福,业力因缘是无法逃避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纵使拥有神通,依然逃不出因缘果报的规则。」   当时有一位
  • 0
    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看着园中杳无人烟,一片寂静,就连花果树木也静默无声,不禁想起了佛陀甚深微妙的教法,于是立即驱车前往鹿野苑求见佛陀。波斯匿王至诚顶礼佛陀,佛陀藉此因缘向波斯匿王开示:‘如果有人能以正法治化国家,命终之后,必能生天善处,名垂不朽,万世流芳。过去,有国王以正法治理百姓,此王命终后,只要其国土境内有人民忆念,赞扬他的功德,此王在天上即增了六种功德:天色、天寿、天
    欧秋华 4-13
  • 0
     佛陀住世时,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即将航行寻宝,他们商议着:「大海!变幻莫测,虽藏有众宝,但却也蕴含无限危机!」「是啊!若没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导,此行如何圆满顺利呢?」「大众!我认识一位受持五戒的居士,福慧兼备,又了解海性,不如就请这位贤者来担任指导,各位意下如何?」众商人赞成,事情就这样议定了。  船身破浪而行,自无量水族上方滑过。海神在水族们簇拥下,前来观察声势浩大的商队,唯有通过海神的
    欧秋华 4-7
  • 1
    凡是凡夫,无论用什么咒句都超渡不了亡灵,超渡法是成就者的道境,你想一想你自己都渡不了自己,怎能渡他?只能说持念超渡咒为他增加功德而已!如果行外道邪门之法,该人必定死后转变**或饿鬼之类痛苦不堪,永不超生。唯一要增益福报和智慧能使你了生脱死的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宣扬如来正法,创造为人多闻正法的各种条件和方便,自亦真诚修学!功德怎么样才能圆满呢?圆满功德重在择师,择师不要看表面地位,无论他是法王还是大
  • 1
     从前在舍卫城里,住着一位财富圆满,名叫德卫峡玛的婆罗门;他有一位关系密切住在邻近的德卫夏城的朋友,名叫杰日婆罗门。  杰日婆罗门的妻子名为舍利,因此他们的小孩名为"舍利子";德卫峡玛又称为"能持婆罗门",故而他的小孩名为"能持子"。舍利子和能持子从小同窗共读,完成学业。  舍利子后来跟随世尊出家,成为阿罗汉,佛陀授记舍利子为智慧第一。  能持子后来娶妻成家,并成为引胜国王的大臣,但他常
  • 1
     久远劫前,当时住世之佛亦名「释迦牟尼」,于世间弘扬佛法,教化百姓。佛陀入灭后,有位王子名为「金幢」,傲慢自大,不信佛法。一日,定自在比丘向金幢王子说:「佛塔中有供奉佛像,是由众多珠宝装饰雕刻而成,王子可前往瞻仰。」听了比丘的话后,王子即去佛塔瞻仰佛像。  王子见到佛像面如满月,目如青莲,相好庄严,即向定自在比丘说:「佛像尚能如此圆满相好,更何况是佛陀的真身呢?」定自在比丘回答:「王子今日见到佛像
  • 1
     从前,在沙漠中有一座美丽的“城堡”……当太阳刚出来时,可以见到城门、瞭望台、宫殿,以及来来往往的行人;随着太阳渐渐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见。往往有些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却不知道这座美丽的城堡,只是沙漠中空气形成的一个幻象,根本了不可得。  有一群从远方来的商人,无意间看到这座沙漠中的城堡,心想如果能够到那里做生意,一定能够赚钱致富。  于是,他们飞快地赶去。然而,当他们越接近城堡,就越
  • 1
    什么叫三业? (详见《入法门论》)答:身业、口业、意业。1、身业:身之所作,凡身体行为动作,身体之一切语言如坐、卧等皆属身业。2、口业:口之所语,盖一切语言气息口之言传示之他者,皆属口业。3、意业:意之所思,谓思想意识之大小想法打算运筹起心动念皆属意业。
  • 0
    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看着园中杳无人烟,一片寂静,就连花果树木也静默无声,不禁想起了佛陀甚深微妙的教法,于是立即驱车前往鹿野苑求见佛陀。波斯匿王至诚顶礼佛陀,佛陀藉此因缘向波斯匿王开示:‘如果有人能以正法治化国家,命终之后,必能生天善处,名垂不朽,万世流芳。过去,有国王以正法治理百姓,此王命终后,只要其国土境内有人民忆念,赞扬他的功德,此王在天上即增了六种功德:天色、天寿、天
    欧秋华 3-27
  • 0
    一位行人走了很多路,十分干渴,终于看见一家庄园,他急忙前去讨碗水喝。里面走出一位仆人,让他在门外等着,去拿水。行人等了很久很久,不禁心生抱怨。水终于拿来了,用大碗盛着,正想大口喝,却不料上面撒了很多米糠,而且十分烫!这位行人不禁心里愤恨,想这家主人故意折磨他,心肠真恶毒,不会得好报的。但因口渴厉害,只能忍气吞声,边吹散米糠,吹冷开水,一点点地喝。过了若干年后,这位行人又路过此庄园。意想不到的是,这
    欧秋华 3-26
  • 1
      佛入灭后百年,有一位国王虔诚信奉天神,经常屠杀上百头的牛羊、猪只、鸡狗来祭祀神祇。国王将这些屠杀的工作,交由宫廷的厨师们处理。厨师当中,有一位信奉佛法的居士,因持守戒律而不愿杀害任何众生,让掌管厨房的官吏非常生气,便禀报国王,要求治他的罪。  于是,国王特地召见这位厨师,告诉他:「违反命令者,一律死罪。」厨师回答:「我是受持五戒的佛弟子,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遵守佛陀教诫,也不愿意伤害任何众生。
  • 1
     舍卫国中,有位长者的孩子出生才没几天,竟然就会开口说话。男婴问父母:“世尊还住世吗?”长者夫妇回答:“是的。”又问:“那么舍利弗尊者、阿难尊者等人呢?”长者夫妇亦答道:“也都在。”长者夫妇非常惊讶,知道这孩子绝非常人,于是决定去请示佛陀。  夫妇俩带着孩子来到祗园精舍,恭敬礼拜佛陀后表明来意。慈祥的佛陀注视着襁褓中的婴儿,微笑地说:“这是个有福报的小孩,用不着疑虑或害怕。”夫妇俩听了佛陀的话后,
  • 1
    #厚德载物#解签 一个年轻人去寺庙里求签。他很虔诚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后抽签。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   忽然,年轻人欢喜地大叫一声:“谢谢佛祖!”他起身,对老和尚深鞠一躬:“法师,麻烦您给我细解一下这个签,行吗?我知道,这是上上签呀!它怎样指引我去争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说:“你现在是做什么的?”年轻人羞赧地揉揉鼻子,说:“一直居无定所,东奔西跑的。”老和尚又问:“那么,你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年轻
  • 0
    #生活# 作者:杜松 有人在杜松博客留言,问开顶的一些问题。想到很多人都弄不懂这道理,就说一说吧。 讲直接一点,一天没有开顶,一天就是凡骨;开了顶,就具备了圣骨。凡是一切了生脱死得到成就的圣者,全部都是开了顶的,没有一个例外。而且只开一香顶(开一根香那么宽的缝)还不算高功夫,最好是开一指顶(开一根手指的宽度)。 哪怕就是这位行者一生没开顶,只要他已经得到成就,临命终时也绝对是开了顶的。如果不具备开顶这个基
  • 0
    得道因缘   从前有三个修行人,彼此询问各人的得道因缘。   第一个人说:“我在国都中时,见到繁茂的葡萄树充满生机。到黄昏时因人采摘葡萄而变成残枝败叶,狼藉遍地。我见此情形,觉悟到盛衰无常,以此因缘成就道果。”   另一个人说:“我坐在河边时,有妇女在水边洗刷器皿。我听到妇女的手环与器皿相碰撞所发的出声音。我见此情形,觉悟到众缘和合音声方显,以此因缘成就道果。”   第三个人说:“我坐在莲花池边时,见到盛
  • 0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众比丘开示:“世间上有五件事最不可得。哪五种事呢?一、应当丧失之物不想失去它,此事不可得;二、灭尽消亡之法,希望它不灭尽,此事不可得;三、应当衰老的,希望令其不老,此事不可得;四、应该患病者,想让其不生病,此事不可得;五、应当死亡的,想让它长生不死,此事不可得。比丘们!这五件事最不可得。生、老、病、死、苦等,都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则,恒常如是。”  “比丘们!应当以善
    欧秋华 2-22
  • 0
    一个人因为一件小事和邻居争吵起来,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谁。最后,那人气呼呼地跑去找禅师,禅师是当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 “禅师,您来帮我们评评理吧!我那邻居简直是一堆狗屎!他竟然……”那个人怒气冲冲,一见到禅师就开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责,正要大肆指责邻居的不对,就被禅师打断了。 禅师说:“对不起,正巧我现在有事,麻烦您先回去,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大早,那人又愤愤不平地来了,不过,显然没有昨天那
    欧秋华 2-18
  • 0
    佛陀时代有一位普达王,每逢六斋日便奉持八关斋戒,并至高台遥向佛陀所在的方向顶礼。但他的臣子们从未听过八关斋戒,更不知有圣者佛陀的存在,对于国王这样的举动,感到非常怪异,私底下议论纷纷。   众人虽然议论纷纷,却无人敢当面向普达王提起。一日国王到城中巡视,见到远处一位比丘,便向他顶礼供养。这位比丘是一位大阿罗汉,观察国王宿世的因缘后,便提到先王旁执幡盖的侍童,正是现在的普达王!因为生前奉行正法、清净
  • 0
    禅师跟弟子一起歇息,他拿出一个西瓜,切成两半,跟弟子每人吃一半。  吃西瓜的时候,弟子问:“师父啊,既然你做的每件事都有一定的意义,你跟我分享这个西瓜也是在教我什么道理吧?”  禅师一言不发,继续啃西瓜。弟子继续说:“你的沉默一定是隐藏着一个问题——我吃西瓜体会到的快乐到底在西瓜里还是在我的舌头上?”  禅师还是什么也不说。弟子继续兴奋地说:“既然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我想我已经找到那个问题的答案了:那种快乐
    欧秋华 2-14
  • 0
      舍卫国中,一位已证得罗汉圣果的比丘,徐步到一户贩卖甘蔗的寻常人家托钵。这户人家的媳妇,发清净欢喜心,将家里最甜美多汁的一截甘蔗,恭敬地放入比丘钵中。  比丘离去后,身边冷眼旁观的小姑却无明顿冒,嗔心大起,随手就拿起木杖,对着刚刚供养罗汉比丘的嫂嫂毒打。无情的木杖阵阵飞落,儿媳妇闪躲不及,不幸当场身亡。  儿媳妇方脱离凡躯,即刻化生至忉利天,成为天女,所住的宫殿皆是由甘蔗装饰而成。这位初初化生的
    欧秋华 2-13
  • 0
     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舍,五百位比丘在此研读经典、精进行道。有位年**丘,名叫摩诃卢,生性愚钝、不解事理,比丘们都会热心地教导他一些法理。但是几年下来,摩诃卢却连一句偈语也记不得,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瞧不起他,不愿和他同进出,只让他留守精舍,做些清扫的工作。  一天,国王迎请所有比丘到宫中接受供养,唯独摩诃卢比丘一人留在精舍。他心想:「我生来就是这般愚昧痴笨,连一句偈语
    欧秋华 2-11
  • 0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 0
     佛陀时代,有两位国王彼此不和,经常发动军队,互相袭击,危害百姓甚深。当时,波斯匿王看到这两位国王常为瞋心所绊,处于生死流转之中,不可自拔,心生悲悯,于是向佛陀请教,希望能化解这两人的怨恨,不再互相伤害。佛陀听了,即答应波斯匿王的请求。  这一天,佛陀知道两国正召集军队,准备交战,于是特意带领弟子们前往波罗奈国,于鹿野苑中为众比丘开示法要。开战后,忽有一国兵力不敌,心生怯弱,于是撤退至佛陀所在的地
    欧秋华 2-3
  • 0
    佛陀时代有一位普达王,每逢六斋日便奉持八关斋戒,并至高台遥向佛陀所在的方向顶礼。但他的臣子们从未听过八关斋戒,更不知有圣者佛陀的存在,对于国王这样的举动,感到非常怪异,私底下议论纷纷。   众人虽然议论纷纷,却无人敢当面向普达王提起。一日国王到城中巡视,见到远处一位比丘,便向他顶礼供养。这位比丘是一位大阿罗汉,观察国王宿世的因缘后,便提到先王旁执幡盖的侍童,正是现在的普达王!因为生前奉行正法、清净
  • 0
      过去,在剎尸罗国有一位养牛人,他养了一头独角牛。此牛虽然只有一只角,却能说话,主人疼爱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都细心地照顾它,给它清洗、梳毛和喂养,   一天,村里来了另一位养牛的人,他沿着街巷自信地喊着:「我有一头力大无比的牛,一次可以拉一百辆车。有谁家的牛敢和我的牛比赛?如果赢了,我愿意出千两金给他。」独角牛听了以后,心想:「主人每天从早到晚,尽心地照顾我,我可以藉这次机会帮他赢得这
    欧秋华 1-31
  • 0
    琉璃王与释迦族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祇陀太子,自立为王。  国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毗罗卫国学习,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于是琉璃王听信佞言鼓,带兵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听到消息后,知道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
    欧秋华 1-30
  • 0
      在一个遥远的乡村,住着一群乐善好施的人们。村民们为了让风尘仆仆的行人可以喝水解渴,及洗净脸上和手上的污垢,特别在村外头的空地上,挖了一口井,并在井的旁边放了一个瓦罐,方便路人打水使用。  村子的附近有一群狐狸,这一口井的开凿对它们来说也是一大福音,因为在这荒山遍野之中,它们经常找不到水喝。一天傍晚,这群狐狸一如往常地来到井边,大伙安静地围在一起喝着地上残留下来的水。这时,自傲的狐狸王突然慢心作
    欧秋华 1-30
  • 0
     明末清初时,在极负盛名的浙江天童寺里,有位远从四川来求法的破山海明,他聪颖博学,一目十行;不但精通教理,更是才思敏捷、辩才无碍。很快地,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学法有成,并且发愿回川讲经说法,将清凉的法语甘露,润泽西南偏僻地方的乡亲。  这一天,破山背起行囊,准备向方丈和尚告假拜别。但是,方丈室的房门却紧闭着。于是,破山就在偌大的天童寺里前探后找。  「铿铿!鏮鏮!」破山终于找到正在庭院里的密云圆悟禅师
    欧秋华 1-28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我喜欢你

目录: 个人贴吧